今年鼎冠配资,高考学霸们主动放弃清北的新闻频频受到关注。
前有广州高考生放弃清北选择港大牙科专业,快递员儿子放弃北大报考西湖大学;
后有北京679分学霸放弃北大选择浙大,江西三名理科尖子生放弃清北冷门专业,选择复旦上交热门专业...
这一连串选择,折射出一个现实,清北的光环,似乎不再对学霸们魅力正在减弱。
而当网友们还在讨论“清北不香”的时候,一份流传出的北大数院本科就业去向数据,更是让不少人直呼意外。
北大数院本科就业,引来网友群嘲?
最近,网上出现了一份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统计数据。
213名本科生中,有82人选择继续深造,其中国内升学的有109人,国外留学的有66人,只有32人直接就业。
而这32人中,有14人进入了教育行业,其中8人去了教培机构,6人去了公办或民办学校当教师。
网传北大数院本科就业数据
除了教育行业,剩下的大多数进入了互联网算法和量化公司,很大可能从事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相关岗位。
这份就业数据如果放在普通985高校中并算差,甚至已经很不错,但这偏偏出现在金字塔顶端的北大数学学院,很多网友对此感到大为失望。
清北在国内的含金量和知名度无需多言,而在北大数学无疑是更为亮眼,被誉为“中国第一系”,和物理、化学、生命科学四大理科学院并称“四大疯人院”。
王虹在2011年获得北大数学学士学位
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13年成立的北大数学系,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大学数学系。
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,北大、清华、燕京三校数学系合并,组建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。1995年,数学科学学院正式成立。
自建系以来,名师荟萃、人才辈出,诞生了:
41位当选两院院士;
24位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报告;
4位获“科学突破奖·数学新视野奖”;
1位获“科学突破奖·玛丽安·米尔扎哈尼新前沿奖”;鼎冠配资
5位获SASTRA拉马努金奖;
28位获斯隆研究奖。
北大数院不仅让中国数学走向世界,也是全球数学界了解中国的窗口,正如数学家苏步青院士所言:“北大数学学科,芬芳桃李遍天下,灿烂风光传五洲。”
到了今天,北大数院每年几乎囊括了全国一半的数学竞赛金牌选手,能够进入北大数院的都是全国最顶尖的天才。
图源:网络
面对这样辉煌的历史,当我们看到北大数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时就难免觉得落差大。
不过要说最有争议的,还是那15位进入教育行业的毕业生。
在很多人看来,数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就是金疙瘩,无论是在金融还是互联网都很受欢迎。
一些家长惋惜,北大数学院的毕业生都要将教培行业当做“还不错”的选择,名校的就业光环瞬间破灭。
清北生扎堆教培,名校光环走下神坛?
其实如果我们了解一下他们的就业去向就发现,事情并不简单。
比如上海格物致远,其实是字节跳动旗下的企业;跃申实业是全球顶尖量化机构Jump Trading,出了名的低调且神秘;澳帝桦Optiver同样是全球领先的量化交易公司,上海思勰也是国内知名的量化私募巨头...
能够进入这些头部量化公司的基本都是硕博毕业生,北大本科毕业就能直接拿到offer,本身就说明清北的实力非同一般!
图源:小某书
有人还表示:本科生入职顶级量化,让交大复旦怎么活啊?
而在选择教育行业的人中,入职人数最多的某教育机构,清北竞赛教练入职第一年年薪70万,而路透图里的华育中学则是上海最牛的初中之一。
清北学生涌入教培行业早在年初就引起过一次轰动。
今年3月,某知名线上教育公司在2025秋季校招中为清北上开启了专项计划,招募科目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、英语、物理和化学教师,年薪45万起。
图源:网络
某头部机构在2025年校园招聘中,在线大主讲岗位年薪起步为50万元鼎冠配资,并提供北京户口指标。
另一家机构招募高中竞赛教练,首年年薪在40-60万元之间,经验丰富者甚至可达100万元。
图源:网络
从这个角度来看,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京数院的学生会有不少进入教培行业,因为“给的实在挺多的!”
不过,透过这份数据以及舆论走向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:
当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确实紧张,连北大数院这样的顶尖院系,本科生也未必能轻易找到顶级工作。
这可能和行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有关,比如顶尖金融和互联网企业偏好硕博背景裁人,本科生竞争力相对有限。
因此,82%的北大数院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就显得合情合理了。
图源:小某书
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教培行业是目前为数不多的长青行业,而且能够给出丰厚且对得起顶尖学历的薪资水平。
父母们对孩子的精细化鸡娃,也给了清北人才很多发展的空间。
北大数院的毕业生有着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竞赛经历,他们可以将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,可以说这不只是个人职业选择,更是一种知识的延续和传递。
清北生扎堆的地方,行业就要变天?
这几年网上流行一句话:“清北毕业生是行业冥灯,清北生越多的地方,说明这个行业快不行了。”
听起来挺搞笑,还有人列出过去20年清北生扎堆的行业,来佐证这个“真理”。
图源:网络
2005年,清北生一窝蜂去外企,结果外企的好日子到头了。
2008年,清北生扎堆银行、国企,没多久国资委就开始限薪。
2015年,他们跑去金融、投行,几年后泡沫破裂。
2018年,互联网大厂吸走大批清北人,后面大厂就开始裁员、降本。
2019年,不少清北生跑去深圳当老师,结果教师大规模降薪。
2020年,大批清北生考公、考编,紧接着财政紧张,岗位缩水。
看起来,清北生就像风向标一样,走到哪,哪里就行业似乎就已顶格发展,但仔细想想,这其实是行业发展周期以及人才流向的必然结果。
每个行业都有上升期和衰退期,当一个领域处于上升期必然要吸引更优秀的人才,而清北这样的顶尖学府学生总是能凭本事杀进去,享受行业发展的红利。
但是当这个行业只能消化顶尖人才时,往往意味着已经接近饱和,开始走下坡路,只不过如今这个下滑节奏,让很多人措手不及。
图源:网络
清北生就是行业冥灯,虽然是句玩笑,其实折射出大众的刻板印象。
但换个角度来想,人们之所以这样想,其实是因为自己没赶上那波机会。外企、金融火的时候,普通人根本挤不进去,大厂在疯狂招聘时,普通人也一样进不去。
所以说,清北生其实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,机会在哪里,他们就在在哪里,等到退潮以后,他们也会撤离,寻找新的风口。
很多人也会吐槽清北生把各行各业的门槛都卷起来了,以前中小学教师招聘,可能只要一个本科文凭就够了,但当清北毕业生加入竞争后,要求立马提升到985、211,甚至更高。
这种说法虽然带着些夸张和怨气,但也说明了学历的重要性,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学历依旧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竞争资本。
不过,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点,清北生内部的差异也很大,真正有选择权、认知高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图源:无答案之书
很多数清北生和普通学生一样,同样面临焦虑、迷茫与选择,只是他们所能看到的选择、能抓住的机会,可能稍微多一些。
在实际中,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只能跟着风口走,找一条相对稳妥的路。
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神话清北生,他们同样是时代洪流里的普通人,只不过起点高,更容易被看见。
学历可以带来光环,带来短期的优势,但真正决定能否走得更远的,还是个人的眼光、韧性以及选择。
无论清北还是普通学生,最后都得在经济发展周期里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编辑:萝拉
排版:汤包
-每日教育新知-
公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